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聖母灣清淤恒常做無需諮詢 (26/01/2013)


【本報訊】望德聖母灣水體整治優化工程之一的龍環葡韻五個水體生態池工程,在被環保團體質疑破壞生態及市民關注對附近生態保育影響下,民政總署沒有停工,繼續按原有計劃進行五個生態池工程。民署管委會委員梁冠峰形容,望德聖母灣水體整治優化工作是清理淤泥,就如通渠般的日常工作,而且,相關的整治工作已推行有十三年,整治後水體及生態均有改善,他又稱,未有科學依據停止建造生態池很困難,稱該工程有常規性、急切性和全理性。他強調,工程完成後,有助提升生態環境及水體。

龍環葡韻五個水體生態池工程自月初被傳媒焦點報導後,先後引起環保團體、社團及市民的關注,有環保團體指出,封湖建生態池會影響生態環境。昨日,民署總署就望德聖母灣水體整治優化整治工程召開新聞發佈會,由民署管委會委員梁冠峰、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彭少麟回應傳媒對工程的疑問。

梁冠峰指,望德聖母灣水體前身為與海水相連的鹹淡水區域,原生植被類型為紅樹林濕地,隨著城市發展,水的來源由過往的海水及雨水轉變以降雨為主及徑流為副,有關區域水體已轉變為封閉式淡水湖,由一九九一年至二千年,逐步成為淡水人工濕地。由二千年開始,民署陸續以幼苗種植及成株移植方式,將部份紅樹移植至蓮花木橋下濕地(現時生態保護二區),進行保育工作。並於去年中與科研機構共同對龍環葡韻的水環境進行調查和研究,結果顯示,水質良好,達國家地表水三級水平,生物種類豐富,生能環境良好。該處水體的主要污染源是來自人流的污染,少數遊人將垃圾廢棄物丟棄於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對開的水體邊,加上城市地表徑流將污染物帶入水體,造成水質及底泥的污染。

梁冠峰稱,由於望德聖母灣水體已改變,十多年來政府一直以上述方式進行該區生態保育,當中受到環保團體質疑的五個生態水池項目,他強調,有關工程是令生態恢復較好,清理淤泥。更以「通渠」來比喻該工程,同樣是清理淤泥,等同日常的工作,認為無需為日常工作而諮詢市民。而且在未有科學依據停止建造生態池很困難。

他補充,他在十二月十八日出席民署的活動時,有向傳媒提及有關工程,工程現場亦有簡單的工程說明牌。事件月被至今才召開新聞發布會,原因是要準備相關資料。又稱,至今未收任何團體就該工程要求約見,民署會以開放態度,聆聽社會意見。隨著市民對環保的關注度提高,日後涉及工程的項目,將會考慮先向居民諮詢。

生態池人手清淤並與水體管道運接

生態池面積三千六百平方米,儲水體面積位三千二百平方米,堤基為四百平方米。被質疑生態池對環境的破壞,他稱,工程於冬季枯水期,大部分動植物休眠期、非鷺鳥繁殖期,以純人手清淤,利用清出的淤泥及可降解物料,以及五池並聯連結,各池與大水體透過管道連接,讓水生生物透過各池管道連結及交流通道讓生物穿梭,不但對生態影響減低,反之能提升生態環境及景觀。但要解決水池注在枯水的注水問題。工程亦不會令總體水量減少。

是否非建生態不可?彭少麟認為,生態池優點比缺點多,指該處已是封閉式的湖,而且建池後功能不給改變,仍是水體和濕地,不會因此而令生態面積減少,反而可以提升水體和生態,強化了該處現有功能。但要考慮未來特大枯水期時的補水,以及種植物種的密度,進一步提升生態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