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與青年溝通 要有新思維 (14/05/2010)

教文司,有新意,舉辦座談會,面對新一代,可惜的是,官僚主辦,形式古板,各官老爺,爭賣「廣告」,「官腔」累事。本來好意,成效「折扣」之。無論如何,這項新意,宜推廣之。

教文司張裕,確有新構思,連舉辦多場,座談交流會,直接對青年,傾聽其所思。本來是好事。打破官場「陳規」,放下「老爺」本位。雖是「紓尊降貴」,市民看來實際。可惜會由官辦,處事手法,不離習慣,形式「僵硬」。各「衙老爺」,爭賣「廣告」阻延光陰,慘過失「黃金」。各位「老爺」,「老細」面前,爭相表演,殊不知道,古代名言,「有麝自然香,何須當風揚」,各位「大老爺」,屬於「父母官」,或「衙堂大懶蛇」。市民心中,早已有數,即使再做「騷」,也當你「冇到」。

話又說回頭,雖是「庸官」多自擾,教文司這「招」,確實又好「橋」,雖然會中,「御用」代表,「安排」不少,熱血青年中,終最後關頭,略「爆」心中情,獲聽眾掌聲。
這類座談會,今後應多開,但形式要改,莫由官主辦,可移師電台,讓全澳市民,自由表心意,更易顯真情。

除此以後,不單教,文司,其他各高官,或各大衙門,各級「老爺」也應上台,面對公眾,讓清晰「陽光」,照遍澳府。所有庸官,大小「懶蛇」,全數現形,這才實踐「陽光新政」。

揚正氣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社團代表不了青年?(13/05/2010)

出席「澳門青年關心社會座談會」的青年表示,張裕雖然「禮儀式」回答問題,內容卻相當空泛,沒有提出甚麼政策。對於張裕認為本澳多社團是社會的現實,有青年回應:「存在不等於合理」。

座談會結束後,記者訪問「澳門五一遊行青年團」發起人之一 Esther,她第一句便說:「無奈」,並建議把活動名稱改為「關心社會的澳門青年問題會」,她形容活動只是「齋問」,「沒有答案」。Esther 估計張裕特選她的問題來回應,但答案相當空泛,沒有提出將有甚麼政策:「在我腦內仍有很多問話符號」。

約見特首變出席座談會

Esther 表示,他們早前致信約見特首,但收到回覆指特首沒有時間,著他們出席昨晚的座談會。這班發起遊行的青年將會再次去信特首、司長或局長,希望官員就他們提出的深入問題給予答案。Esther 指出,她登記發言時,見到自己在頗長的名單之後,最終獲安排為第四個發言青年。

另一位發言的青年 Scott 指出,本澳的諮詢一直存在問題,首先是錯誤選擇諮詢對象:「政府一直諮詢社團或代表,不是直接諮詢市民」。他又問:「諮詢能否影響決策?」他認為:「今次是一壇很豐盛的演出,社會賢達、社團成員等都很落力。但是,看不到他們有多少誠意推動改革。」

Scott 覺得座談會是回應「五‧一」青年遊行。對於眾官員一開始便花四十五分鐘簡介各局職能,公佈一大堆數字,似乎意圖告訴大家:「政府做了很多事」。Scott 認為,官員的舉動是「心虛」的表現。

社團佔咪受質疑

此外,社團「佔咪」發言的情況嚴重,司長甚至點名某些諮詢委員會委員發言。Scott 質疑那些委員為何要佔用座談會時間,為何不返回委員會內表達意見。對於張裕提出多社團是社會現實等言論,Scott 直言:「姦淫擄掠也是社會現實。存在不等於合理。」

座談會能否把司長和青年的距離拉近?面對著張裕的前四行是成年人、中年人的專座,當中包括各級官員、諮詢委員會委員、學者等,青年人則被安排在四行之外。

官員發言早達四十五分鐘,青年們一於「善用」時間,有些「激戰」手機電玩足球賽,有些用耳機「聽音樂」,有些則「閉目養神」,司長的分享更不及「漫畫」般吸引,坐在較後排的青年一於「你們有你們講,我們有我們傾」,聲音之大,記者也難聽司長的講話內容。

司長主動加時獲掌聲

有青年在發言時暗批主持人容讓司長及官員長時間發言,卻限制青年每人發言不能超過三分鐘。再加上官員佔用了四十五分鐘,司長作出「果斷」決定,把活動延長近四十五分鐘,還笑稱:「結果是官員沒有說話了。」此言一度贏得很多人的掌聲。然而,記者所見,有不少青年在活動結束前陸續提早離場。

青年座談會幾變講介會 (13/05/2010)

【本報訊】為履行「主動傾聽青年人聲音」的行政長官指示,教育暨青年局特意舉辦「澳門青年關心社會座談會」,由範疇涉青年事務最多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上陣交流,惟安排出現失當,被人批評變成「講介會」。

青年座談五百五十人出席

活動邀請了青年事務委員會、社會服務諮詢委員會、學者、官員、青年社團代表、中學及高等院校學生會成員等出席,也開放其他青年人參與,結果在約三百人預約下,約有五百五十人出席。

座談會是先由教青局、勞工局、體發局、社工局、高教辦局級領導,先後上台向與會者講介自身部門工作與青年關係,才進入與會者發言環節,不計嘉賓,共有十三位人發言,主要問題圍繞專業認證、就業、青年社團發展和資助等。原定個半小時的座談會,因遲開始等問題被延長至近兩小時。

張裕在回應中特別提到,去旅行是花自己的「死摼死抵」的積蓄,不用羡慕;他也是在工作十六年後,才有能自出首期購買第一個單位,直言「我的過去並不比你幸福」,強調追求一東西是真正要付出、要有代價,只要「畀心機就得啦」。不過也有與會者私下不認同張司說法:「現在三十六年都未買到樓啦!」

他也表示,座談會收到的意見,除作為社文領域未來施政工作的參考,也會轉送其他部門作參考,未來會續不定期舉辦更多同類型的活動,共同開拓更多不同形式的渠道,並承諾今年至少多舉辦一場由他主持的青年座談會。

司長其後點北區社諮委何仲傳發言,他「率直」地點出活動的問題:「直到九點(活動舉行八時至九時半),年青人才有機會發聲,希望下次不要再是一個職能「簡介會」,是真正給我們年青人多些時間可以講。」即獲全場熱烈的掌聲呼應。

諮詢渠道偏社團不公平

也是社團負責人的何指出,現時一個沒有背景、不參加任何社團的年青人,要表達訴求及得認真回應是很難的,政府傾向社團諮詢較多,許多資源和溝通渠道都側重社團,變相逼要發聲的人要去參加社團,這不太公平、公道。他又揶揄部份社團不應只是名稱上有廣泛代表性,而是具實際代表性,多做實事。

談到社團文化,張裕指澳門的現實,正是社團社會,單是青年團體就一百多個,正因其努力,青年人才有參與的機會,這參與又促進了澳門進步,故完全否定青團的作用及工作是不公平的。又言若上街去聽意見,會較困難,強調社團有渠道,不定要要面對政府才行,並說:「青年的心聲許多人都聽到的,不用驚!」

會上有意見被批乏青年參與、無代表性,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中新青協代表黃永曦則謂,該委會其諮詢作用是值肯定的,但承認有不足之處,如要改善一年只開四次會議共十小時以加強運作、擴充架構讓更多人參與,以及貼近青年脈搏,冀未來能有所調整。他更自爆,自己也曾打算退出該委會,但見比其更不濟的還在,就打消了相關念頭。

制度不公問題所在

另一被邀最後發言的澳大教授林玉鳳,也批評活動的職能部門介紹過多,若要舉辦真正與青年座談會,應給更多時間機會在座談部份,建議日後分議題深入討論。她亦總結出,年青人的訴求如專業認證與就業,或公職靠關係等現況,都是緣於整個制度的不公,要改革才行。

張裕會後認為活動氣氛非常好,說:「作為公務員,如果現時社會需要我們同市民、同青年人多些接觸、多些溝通,相信作為公務員是非常之願意。」,政府是樂意辦相關活動。他還稱會總結今次經驗,以後安排得更好。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五一風波平息硝煙未散 反警群組聚眾二千 (07/05/2010)

【本報訊】早前,有警隊指揮官在社交網站 Facebook 以粗鄙言辭指責五一遊行中與警察發生衝突的市民,引發一名青年在同一網站開設群組反對警員的言論,在短短四天內,已集得超過二千名成員。群組發起人認為,有很多人不滿警隊的作風,本澳則缺乏一個具公信力的警監部門。

五‧一示威遊行發生警民衝突後,曾在現場救助受傷女記者的市民於互聯網發表《給澳門警察的公開信》。其中提及一名指揮官 (Alan Saronie Un) 在社交網站留下的言論,該警官認為衝擊警方防線的市民是「仆街」、「人渣」、「生就累人死就累街坊」等。

另一「八十後」網民 Smallhou 見到那段言論後,在社交網站開設「五.一遊行…原來警察係咁睇啲示威者…(反 alan saronie un 聯盟)」群組,短短四天內,已有二千多網民加入。Smallhou 接受本報訪問稱,起初也想像不到有這麼多人加入群組,「這証明澳門有很多人不滿警隊的作風」。

雖然,明白警察在當日是很辛苦的,但 Smallhou 問:「為何作為當日警察的指揮官,竟然可以在一個社交網站講出這些不負責任的說話。」以他所知,不只一人在社交網站發表類同的言論。其中一名網民 (未能證實是否警員) 回應指揮官:「如果可以用暴力!!我實落 (樂) 意!」

「我真的不明白當日的警察是想盡快清場而可以盡快放工,還是因為要維護社會秩序而去執法呢?」對於指揮官指對峙的市民連累很多警員踎在街邊食飯,Samllhou 回應:「究竟有沒有想清楚,很多示威的工人日日都只是在街邊食飯呢?」

「作為一個指揮官,所具備的智慧和知識等等都比一般警察優勝,但他竟然可以公開地講出這些說話,這一點我相信大部份市民都不能接受。」按 Smallhou 觀察,很多市民覺得澳門警察只是合法的小混混 (爛仔),覺得現時警察根本沒有盡自己的責任。

Smallhou 希望特區政府提高警察的質素。他覺得問題關鍵是本澳沒有一個具公信力的部門來監督警隊,很多市民覺得政府部門都只是官官相護,覺得若果投訴,都只有不了了之。Smallhou 希望特區政府能加強警監部門的能力。此外,他覺得警察和市民存在很大的分歧,希望相關部門改善警民關係。

在八十年代出生的 Smallhou 稱,開設那個群組,只想更多澳門市民知道這件事,並希望該指揮官為自己的言論而向示威人士道歉。Smallhou 坦言:「當我看完他的言論,內心十分憤怒和悲痛。」

對於發表《給澳門警察的公開信》的市民懷疑受壓而刪除網上相關內容,Smallhou 開設群組前也曾經擔心會否受到打壓,但覺得所表達的都是事實和真相,所以不怕打壓,他相信澳門還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城市。

直至昨日,很多網民在社交網站的群組留言,U.K. 表示:「以前會覺得警察係維護正義,係一個神聖 嘅職業,但係經過咁多年社會嘅洗禮,而家認為警察只是政府的一件工具,有怎樣的政府就有怎樣的警察。」網民 Man Hou 稱:「睇下如果連警察都請外勞的話 = =" 我相信佢地都會上街遊行= ="」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崔世安冀與傳媒多溝通掌民意 (06/05/2010)

【本報訊】行政長官崔世安強調,政府修訂出版法,原則是要保持新聞自由、更好服務市民,並支持媒體發揮作用,而且為澳門進步努力,希望日後雙方多溝通,聽取意見,以便更好掌握社情民意。

崔世安昨宴請中文傳媒負責人(見圖),席間強調,研究修訂出版法,是希望基於「更好服務好澳門廣大的市民」及「保持新聞自由」兩原則,並更好支持本地區傳媒發揮作用。他又稱今次設宴,也是想在以後日子大家能夠增加交流機會、多聽意見,因為社會和市民的意見都是經傳媒傳播,冀能經大家更好掌握民意,好為澳門進步而努力。

假美高梅舉行的午宴,招待了本地各中文媒體高層、中央駐澳媒體代表及香港媒體駐澳通訊員,特首辦主任及新聞局正副局長等官員亦有出席。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崔:政府將主動聽青年訴求 (05/05/2010)

【本報訊】日前有八、九十後站出來,遊行示威發聲,要求關注青年困境。行政長官崔世安出席學聯周年慶活動時稱,政府將拓展表達空間,主動傾聽、尊重並理解青年的意見訴求,協助他們解決住屋就業等問題。

重視青年面對的問題

學聯昨舉行盛大的鑽禧慶祝晚會,崔世安於活動致辭說:「特區政府將進一步主動傾聽、尊重理解青年的訴求,拓展青年表達意見和追求進步的空間,重視並協助青年處理學業、就業、居住、生活等問題。」崔又稱政府高度重視青年的成長,努力去發揮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功能,關注他們成長,推動全人發展。

崔世安深信,青年學生必定傳承「五四」精神,堅定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觀、強化社會責任感等,更好扮演推動「社會健康進步的角色」。崔又謂,橫琴澳大新校區的建設,正是為讓他們有更好環境,培養好建設祖國、服務社會的能力。他還藉昨日是五四青年節,向眾青年學生致以節日問好。

信有效團結凝聚青年學生

崔還指出,學聯成立六十年尤在特區十年間,不斷輸出人才,其貢獻獲社會充份肯定,深信其未來定必繼續發揚愛國優良傳統,更有效團結凝聚青年學生。創會主席冼為鏗也在台上發言,勉會方續貢獻。

學聯理事長邱天致詞道,在六十載風雨中,不論是政治動盪還是和平發展的階段,他們始終彰顯作為愛國社團先鋒力量的地位,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人才作貢獻,也是澳學生與內地的溝通橋樑。未來工作調整為「立足中小學,面向大學」,以爭取和維護學生合法權益作為目標,圖引入新思維保組織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

出席活動的嘉賓還有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外交部特派員盧樹民、副主任李本鈞、社文司司長張裕、基金會主席吳榮恪、人大代表、其他官員領導、社團友好和學校代表等,大會共筵開七十六席,設抽獎和歌舞表演等,場面熱鬧歡愉。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遊行人數超預期 青年難忍社會不公 (04/05/2010)

【本報訊】過去兩天,很多新聞媒體把焦點放在沙梨頭的警民衝突,市民可能未注意當天有四百名青年「歷史性」上街,那是特區成立以來,第一次有青年獨立組織遊行集會。發起人之一的 Esther 表示,遊行人數超出預期,相信大家都忍耐了很久。見到青年社團的「河蟹化」,他們希望成立「青年團體」,讓年青人互相鼓勵成長。

「最後的人數遠超過我們的預期。」Esther 指出,參與他們組織的遊行人數約有四百,她相信大家都忍耐了很久,現時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近月,坊間揭發了不少勞工問題,Esther 認為,見到社會的不公平現象,青年人會感到憂心:若不關注、不改變,將來踏進社會工作時,情況仍與現時一樣。

剛完成高中三課程的 Esther表示,勞工、病態賭博等社會問題傷害很多家庭,青年及兒童難以應對,政府應該多加關注及落實工作。她舉例指出,有些賭徒拿政府給家庭的津貼作賭本,然而,當局對受津家庭的跟進卻不足。Esther 認為政府只顧發展經濟政策,社會已出現不平衡的情況。

由籌備至結束,令 Esther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遊行安排方面受到政府的打壓,早前民政總署要求他們更改集合地點。此外,她在互聯網上也見到青年發表對遊行消極、對社會灰心的言論。不過,她在籌備時已決定,無論人數多少,都要堅持起步,期望鼓勵大家在這活動中成長,開始關心社會。

以往,青年人至多在互聯網留言,較擔憂和沉默,可能怕被解僱或得罪他人等。Esther 認為四百多位青年人站出來表達訴求,實是一次突破。她坦言:「各籌辦人與我都有同一目標,想令澳門好,不可以見到澳門如此下去。見到青年人願意站出來,大家都感到興奮。」

遊行隊伍在政府總部遞交信函給行政長官,其中提及「河蟹文化」時指出,「我們堅信除了選舉制度以外,集會、新聞及言論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石之一,但現在澳門存於官民交往、媒體和學校的「河蟹文化」令整個社會很沉鬱。」遊行期間,青年們高喊「報紙消息好鬼流、片言隻語怎麼夠」等口號。

近日,接受多間新聞機構的訪問後,Esther 認為部份報道斷章取義:「閱看後,也不明白自己說甚麼。」另外,本澳某報章既沒有訪問遊行發起者,反而訪問「澳門數一數二的河蟹」青年社團,她在網上形容兩者是「唱雙簧」。見到青年社團的「河蟹化」,他們希望成立「青年團體」,讓年青人互相鼓勵成長。

在給行政長官的信函中,他們以政府的「青年委員會」為例,認為現有的制度已經與社會環境脫節。他們要求設立「青年議會」,吸納不同界別青年人參與,藉此平台讓青年直接向政府表達意見,有效地參與社會。此外,也要設分區直選市政議會讓青年及各界市民,在民生事務有公平參與機會,鍛鍊參政議政能力。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青年人的吶喊 特區政府聽到了嗎?(03/05/2010)

看吧!他們在創造歷史!四百多青年人五一果真站了出來,走上街頭發聲。

他們高聲吶喊:「抗河蟹、建公屋。」、「物價上漲人工低。」、「發展商,土地任你隨便搶」、「反對官商勾結,廢除間選委任」……

特區政府聽到了嗎?

這群年青人絕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參與遊行活動,只透過網上呼籲,便一呼百應,証明眼下澳門的青年人心中有多大鬱結,他們勇於踏出第一步,就是期望社會能正視青年人需要,亦是這班「赤子」對不公義社會的咆哮,不會逆來順受,更不會獨善其身。

對不義默許也是一種罪,就是這小城實在太多沉默的人,包括對不公義的事情,都保持沉默,正是默許不義的眾人,才令不義事情有滋生蔓延的溫床,年青人對此有感動,良心有感召,願意邁出第一步,望改變社會,是他們對社會有歸屬感的表現,旁人應加扶持幫助,因為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澳門的未來。一個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社會的希望就在於培養一代獨立思考的青年。

際此「五、四」將到,願以五四大旗手陳獨秀的一首詩與年青人互勉。

「自古亡國多妖孽,一世興衰過眼明。幸有艱難能煉骨,依然白髮老書生。」   
  
東方生

本欄言論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學聯關注五一青年站出來 (03/05/2010)

【特訊】學聯就本澳青年組織的「五一青年站出來」遊行事件表示關注,其中青年人的請願活動按照警方指定的路線進行,這體現了遊行參與者較為理性、平和,遵循合法渠道表達自己的訴求,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這和社會層面認為「80後」激進、沖動、不循規蹈矩、不守規矩的普遍誤解,大相徑庭,也給其他請願活動的組織者一個告誡,給成年人一點啟示。應引起他們的反思,「80後」能做到合法、理性、合理的表達訴求,難道你們就不行嗎?

學聯指出,這些青年的基本訴求基本是合理的,也反映了當前本澳青年的要求和願望。同時,這些訴求長期以來社會層面特別是在青年層面都有呼聲,但是卻較少得到有關方面的積極回應和改善,最終演繹成用遊行請願的方式來表達。這是應該各方特別是政府部門要吸取的教訓,希望有關方面改善施政作風,關注青年的呼聲,透過全面檢討現行的教育、經濟、房屋等政策,研究如何紓解青年人面對的問題,正視青年成長需要,增加收集青年人表達意見的渠道。

學聯表示,「80後、90後」的青年人普遍存在思維開放,敢於表達的思想特點。對於青年人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對社會事務的發展,社會應採取務實客觀態度研究新世代青年人的特質,透過瞭解有關特質制訂長遠的青年發展藍圖,輔導和推動青年人成長,提供更多機遇,讓青年人發展其事業,更好培育好社會的未來棟樑。隨著本澳的高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參加社會事務和關注民生問題的青年人也相應增多,因此,建議特區政府及時抓住這份熱誠,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及表達意見的有效管道,在現時政府各個不同領域的諮詢機構中,吸納更多青年人,讓他們有更多議政論政機遇來鍛鍊成長,為澳門未來的發展培育更多生力軍,達至對青年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梁安琪冀關注市民訴求

△本澳有多個團體於「五‧一」發起了遊行活動,立法議員梁安琪指出,今次的遊行活動集中反映出目前本澳就民生領域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和矛盾。梁安琪議員希望特區政府給予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梁安琪表示,是次參與遊行之建築工人團體反映之問題亦以「嚴打黑工、嚴查假招工、削外勞、幫助失業工人解決長期失業、落實公屋政策」等訴求為主,反映了當前業界工人的普遍心聲。梁安琪希望當局能繼續做好「查黑」、「打黑」工作之同時,亦能盡快落實政府提出的各項承諾。

此外,今次有不少專業及年青人士參與了另一組遊行活動,他們表達了當前「樓價高、買樓難、就業及晉升前景不明「的問題,同時凸顯反映了廣大市民對於住屋的迫切需要。梁安琪希望政府在盡快推行萬九公屋承諾的同時,亦應做好相應的調研工作,為未來公屋興建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