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民署向下環坊會介紹垃圾房工程 (17/09/2010)

【特訊】民政總署為解決風順堂街大型垃圾桶置於街道產生污染的問題,以及配合附近的世遺景觀,故於垃圾站側建設封閉式垃圾房,以取代該處之垃圾桶。為讓區內居民進一步了解有關工程的具體內容,民署昨日與下環坊會及區內居民會面, 對工程的整體設計作詳細介紹及聽取意見(見圖)。

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麥儉明及道路渠務部部長羅志堅等,與下環坊會副會長陳光、理事長張麗珍以及多名區內居民會面,就風順堂街垃圾房工程作詳細介紹。會上,有坊會代表憂慮有關工程會影響附近的世遺景觀,民署表示整個工程設計經過詳細研究,當中著重考慮整體世遺景觀的配合,故亦諮詢了文化局的意見,文化局亦認同以能配合四周環境與景觀且封閉式的垃圾房設施,取代原來的垃圾桶,有助改善世遺景區周邊環境和衛生情況。同時,民署亦採納了文化局的設計建議,令整體工程更配合具體佈局和景觀。

風順堂屬本澳舊城區,低層樓宇密集,垃圾桶的使用率高且常出現滿瀉的情況,亦時有拾荒者翻弄垃圾桶內垃圾,多次收到市民及旅客反映,對區內的衛生環境造成影響,亦損害了世遺景觀。為此,民署近年已先後在區內具條件之地點建造封閉式垃圾房,逐步取消街道垃圾桶,包括在印務局側設置垃圾房,將聖老楞佐堂正門旁、慈幼中學對面一個垃圾桶站取消,以美化世遺景觀。風順堂街現有垃圾站旁之封閉式垃圾房建成後,將可取消該處五個大型垃圾桶,基本解決區內因露天收集垃圾對環境衛生及景觀的影響。

風順堂封閉式垃圾房設計以配合世遺景觀為最大考慮,故採用隱藏式設計,距離聖老楞佐堂牆身約有一米,選取與之匹配之麻石磚作外牆式樣,並以兩個噴泉的長形水池圍繞,透過動態水景和綠化景觀的配合,除擁有垃圾收集設施之功能外,亦大大優化整體景觀。同時,垃圾房內裝有殺菌紫外光燈及衛生設施,可有效減少垃圾污染。

有關垃圾房建設計劃曾分別於去年六月、十一月以及今年六月,先後三次在風順堂區舉行的社區座談會上,向區內社團及公眾作介紹。是次向下環坊會再作詳細介紹,居民對工程設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居民認同有關工程能改善區內的衛生環境,但表示區內仍有不少居民未清楚了解工程的設計,容易產生疑慮及誤解,期望民署能製作模擬效果圖,張貼於工程現場及區內服務站等,以方便居民了解。民署表示認同並將繼續聽取居民的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