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攤‧貨‧情 (21/11/2011)
在五街市集「賣菜」達四十多年的張伯憶述,起初只有三、四檔小販,那裡是一片草地,還有小河和鐵皮屋,街道曾由花崗岩石春鋪成。相比起現時月薪動輒過萬元,當年有二百元的月薪已是很了不起。「以前是五毫子一斤菜,現時是十元一斤。以前,喝杯咖啡,食個菠蘿包只是數毫子,現時卻是十多元。」
縱然,超級市場的數量不斷增加,小販也不得不陸續「上樓」,遷進在各區落成的市政綜合大樓,加上下一代不喜歡辛勞的職業,可以預見,街頭擺賣終有一天在澳門的歷史中消失。然而,張伯不太抗拒社會發展,他坦言,直至現時為止,不覺得超市影響他的生意:「街邊檔有街邊檔的特色。」
街邊檔有其特色
張伯不太擔心被淘汰,他指出,超市和小販的運作根本是兩回事,各有各自的客源。超市貨品往往是包裝好的,每份的重量也相約:「在超市只想購買三兩菜,可以嗎?不行。但在街邊菜檔想購買半斤菜還是可以的。今天家裡少人吃飯,或者婆婆前來說:阿叔,我想只買四両菜,可以嗎?可以的,無所謂!」
有些客人光顧張伯的小檔已有數十年,除了買賣外,他們也會閒話家常,這是在超市內少見的。喜歡遷進有瓦遮頭的店舖嗎?張伯偏愛在街頭擺賣,首先是租金較廉,成本便可降低,其次是光顧店舖的人流或會較街檔的少。此外,店舖之間被牆壁分隔,變得相當獨立,這與街檔之間近乎無阻擋的格局大不相同。
訪問當日,由於沒有預約,記者與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等人到達五街市集時,張伯剛巧不在檔攤,他把疏菜等交給兩旁的檔主代為看顧。其他檔主見他受訪時,也顯得相當雀躍,張伯表示,各檔主互相幫助,有說有笑:「在街邊檔工作的人輕鬆得多,壓力也不太大,精神寄託較好,熟識的人較多,傾談多一點,所以,生活也快樂得多。」
看著五街發展
在紅街市內「開檔」的馮先生則看著五街市集的興起。他在四十多年前於紅街市設檔時,五街那邊仍未開發,更加沒有小販,只有一些政府租出的小屋,每月租金起初是一元兩角。後來,越來越多人聚居到該區,樓宇相繼落成,小販也相應增加。
雖然,五街與紅街市相距不遠,僅被高士德大馬路分隔,馮先生表示,小販的增加未有造成影響,反之,其生意更受惠於五街的人口增加。回想當年,他在十九歲到紅街市開檔,那位置原是街市外的花園,攤檔上方設有布帳,售賣的貨色也很少:鹹魚仔、蒜頭、豆鼓、魷魚等。他也表示,多年來,有些長者每早在攤檔旁坐著傾談一小時多,八卦、時事、遊歷等無所不談。
談到超市與攤檔的分別,馮先生首先指出,超市的環境很舒適:「我們在這裡,熱又焗過人,冷又凍過人。」擔心行業式微或被淘汰嗎?現時,大型超市售賣的貨品已與街市的很相近,但是,馮先生仍有不少「擁躉」,傳統攤檔也不乏優勢。他有自信地舉例,超市也有鹹魚,但他出售的花款更多,質素更高,而且,製作過程更專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