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賣布妹的故事 (08/10/2012)
一九六一年,從內地來澳十二歲的德姐已跟著母親在桃花崗賣布,別人稱母親為「賣布婆」,稱德姐為「賣布妹」,紅街市一帶的街坊都認識她們的。她表示,母親在一九五O年代已在桃花崗擺賣,為了免受流氓等欺壓,便加入了市販工會。當年的生活是相當艱難的,母親在颱風襲澳期間也要開檔,就算全身濕漉漉,也寄望停雨時有路過的市民幫襯。
當年事‧顧客情
售賣的布疋可從香港取貨,澳門也有批發商。年輕的德姐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到雀仔園跟老師學習縫紉,懂得縫製長衫、長褸、長褲等,為購布的顧客度身訂做,從而提升優勢,不過,現在已忘記這些謀生技藝了。此外,她們還運用廉價策略:「別人十元縫製一套衣物,我們收取八元就可以了。」就是這樣,母親養活了三名子女,德姐和任職司機的丈夫則養育了四名。
當年,每天長時間看檔非常困身,猶如坐監。現在,看檔的感覺卻不同了,德姐表示,以往的收入全花在子女身上,今天的則為兩老所用。「就當是打麻雀,有生意就算是贏了,冇生意就算沒有輸,這樣心情安樂!若為了冇生意而煩躁,便容易百病叢生。」此外,現在看檔可以消磨時間,尤其與年長的顧客談天說地後,心情也會變得更開朗。
既然桃花崗是人來人往的地方,遺失物件實是常見的事,可幸,不少物主都能失而復得。德姐年輕時拾到一個「珠仔銀包」,內裡裝滿金鏈、翡翠玉等貴重首飾,是物主用來辦喜事的,她返來認領時開心得幾乎流淚,物主移居香港後,每次回澳都帶著當年不常見的曲奇餅到桃花崗探望。數十年來,德姐妥善處理這類事件多不勝數。
德姐憶述,早於一九六O年代,站在桃花崗是可看到紅街市的,沒有現在的大廈阻隔,在一片爛泥地上還種有樹木,且有很多小販擺賣,四檔賣布疋、兩檔賣鹹魚、兩檔賣雞蛋、兩檔賣生果,還有麥芽糖、木屐等。她還聽說,一個賣舊衣的檔主原是一名在國民政府當過關長的男人;一個賣雜貨的檔主養育了十名子女。
不讓壞人得逞
見證桃花崗五十年變遷的德姐認為,桃花崗數十年來都是政府管理的土地。因此,當發展商以惡死、不可一世的態度,聲稱已和平佔有桃花崗後,她便決定要盡力還土地清白和取回公道。德姐說:「我們半個世紀在這裡,大半生見證了桃花崗歷史。見到發展商的所作所為而噤言,猶如助長貪婪,所以,一定要說出來,希望政府查明查白,好人要得好報,壞人則要繩之於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