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集約利用土地 氹仔北區都市計劃修訂 (31/12/2013)


【本報訊】政府公布「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重新規劃面積達二十二萬三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以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為原則,採用社區內路和自然集聚模式進行空間佈置,當中包括公園廣場、行車道路、非工業用地、公共房屋用地及社會設施用地等,預計可容納三萬六千多人口。

政府昨午公布「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隨後也發出新聞稿,部份內容如下:氹仔北區,是指位於氹仔正北面,介於嘉樂庇總督大橋及友誼大橋出口處的土地,其周圍分別是氹仔新城、大潭山、澳門大學及北安填海區,規劃用地總面積二十二萬三千多平方米,當中建設用地總量為十萬五千多平方米,佔總用地百分之四十七,共劃分成七十一幅發展用地。

完善交通‧增加設施

今次規劃,以綠色社區、集約用地、完善交通、增加設施及可操作性為原則,逐步將孫逸仙博士大馬路西面的都市活力延伸至規劃範圍。充分考慮到區內土地業權的分布狀況、自然生態資源 (包括布佈置,透過綠化用地、行人區、公園廣場等綠色空間,構建新型綠色居住小區。

區內集居住、商業、公共設施和社會設施等功能於一體,當中,社區設施包括文化活動中心、康樂設施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學校、幼兒院、政府綜合大樓、衛生中心、安老院、治安單位、文物保護區、體育設施綜合體及市政公用設施。從社區設施、交通路網、社區環境、文物保育、綠色空間形造等層面,更新土地開發規劃,全方位完善相關建設,綜合提升區內居民的生活環境素質。

放寬樓高須設架空層

此外,樓宇高度方面,規劃範圍內未發展土地之最大許可樓宇高度主要分別為二十點五米、五十米及九十米。為促進空氣流動,區內樓宇的裙樓與塔樓之間須設有架空層。此外,新社區與大潭山之間設大型綠化帶,保持兩者視覺距離。規劃範圍內的關帝廟及天后?為紀念物,應作適當保護及優化其周邊環境,以在塑造具歷史文化氛圍的公共空間之同時,營造社區認同感,豐富離島的旅遊資源。

規劃結構「兩團一軸」

今次修訂將貫通基馬拉斯大馬路至高勵雅馬路,以完善氹仔市區交通路網,加強各地塊之間的通達性,因此,在總體布局上,氹仔北區的規劃結構可概括為:「兩團一軸」。

「兩團」以孫逸仙博士大馬路、菜園路及基馬拉斯大馬路新開闢路段之圍合為上組團,再以高勵雅馬路、美副將馬路、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及基馬拉斯大馬路新開闢路段為下組團。「一軸」即是由基馬拉斯大馬路為軸,將氹仔北區劃分成兩個小區;小區內再以社區內路系統及綠化休憩軸為輔,組織符合內部運行的社區空間。

關於「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的網址: http://urbanplanning.dssopt.gov.mo/cn/taipa.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