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澳人在港開創獨立媒體 (28/02/2011)


在香港,獨立媒體(香港)是最先實踐「民間記者」(又稱「公民記者」,英文為citizenrepeater)的概念。「公民記者的最基本做法,是一個人以公民身分來進行記者的採訪報道,不需要一定與一些機構掛勾,自己對其行為和報道負責。」葉蔭聰坦言,相對於西方國家和國內,作為一個有系統的實踐,香港的民間記者不算很蓬勃。

成立的背景…

二OO三年七月一日,五十萬香港人上街遊行,翌年,發生了多宗媒體事件,包括知名電台時事節目主持人封咪,加上越來越多富商收購平面、電子、網絡媒體,很多人擔心傳媒受到親官方的勢力操控。葉蔭聰認為,「這擔憂不是假的,雖然,(操控)程度有多大,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香港獨立媒體網(http://inmediahk.net/)就是在這社會背景下,於二OO四年下旬成立。

葉蔭聰續指,主流媒體企業化是全球的大趨勢,然而,企業的運作一般不透明,往往連繫政府或親官方的團體,建立了友好關係,結果是政府受到媒體衝擊的機會相應下降。傳統媒體開始沒落,監察功能日漸減弱,民間記者的出現更顯重要:「在這情況下,公民記者的實踐就很有意義,因為很難收買所有公民。」

民間記者有其必要

另外,就算是享有高度民主、言論自由的社會,都需要民間揭發違法行為,因為,沒有一個執法機關有能力壟斷調查,總有一些違法的事情不被那些部門揭露出來。而且,就算是一個很負責、很透明、很廉潔的政府都可能存在包庇和違法,必須要社會輿論來監察,公民記者的報道正可發揮獨立而公開的監察功能。

民間記者有其獨特的位置。葉蔭聰指出,有些報道可能涉及專業(醫學、工程等)知識,該領域的公民的採訪與報道,很可能是更深入、更出色的。此外,公民記者往往很著緊於某些個案,每日跟進報道,他舉例指出,當主流媒體不關注菜園村時,公民記者從二OO九年至今,將村民如何受到不公義的對待報道出來,也揭露與該村相關、價值逾六百五十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問題。

不少社會人士,甚至是傳統媒體的記者也對民間記者存有質疑,葉蔭聰稱:「無論是機構記者或個人記者,都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你說個人記者做得不好,機構記者都可以做得不好,你說個人記者對自己的報道不負責,機構記者也不是必然負責的。」

「批評者太簡單化了公民記者。」葉蔭聰坦言,成為一個出色的公民記者是不簡單的,要長期報道更是不容易,一些國內的公民記者是很受尊敬的,其中一位是「老虎廟」張世和,此外,不少外國的機構記者離職後,便開始公民記者的生涯,近年,外地的公民記者更向政府及政黨商討採訪安排。

獨立媒體(香港)在民間記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創出可行的運作模式,他們設有特約記者,這批「民間記者」不是純以個人身分採訪報道,也代表香港獨立媒體網,其報道可能需要經過審稿的程序,但他們仍然不是受薪的全職記者,也可獲得獨立媒體代購的義工保險和發出的記者證,可以進出立法會採訪。

葉蔭聰小檔

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現在香港嶺南大學教授文化研究,是獨立媒體(香港)的創辦人之一,以民間記者、媒體行動者身分介入社會事件。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並在該校修畢碩士學位,二OO七年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撰寫了《小媒體‧大事件》、《媒體識讀》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